恢复80%头发生长!礼来斑秃治疗新药在中国获批
沒有親密感,愛就有枯萎或消失的危機。
Photo Credit: Fresh Wave International Short Film Festival (二)與體制融合之疑惑 很多人談論當年「香港電影新浪潮」之結束,其中一個主因,是當時的新晉導演很快融入商業電影體制內,使其日後作品沒早期的破格創新,浪潮也因而退卻⋯⋯ 雖然由體制內誕生的浪潮也有不少,例如六十年代的「日本電影新浪潮」,是源於松竹片廠內的「松竹新浪潮」,但松竹的打壓下,這批新浪潮導演如大島渚也從片廠走出來,製作自己的獨立作品,讓這場電影運動及導演水準繼續維持,影響更深更遠不過,鑑於現時本港電影業低迷,「新新浪潮」的聲勢在大眾及傳媒中稍為減弱。
或許有人認為現今香港新晉導演成績不錯,在「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大獎」及「香港電影金像獎」獲得不少提名,成為兩個獎項的重要組成部份,不必對他們的作品有過高的要求。Photo Credit: 中央社 (三)欠缺創新及破格之作 雖然新導演偶有佳作,但作品的風格及電影語言未見突破,相比四十年前的「香港電影新浪潮」,現今香港新晉導演技術上處理或較成熟,電影題材也較貼近大眾口味,但欠缺青年導演應有的大膽、創新及因而帶來的銳氣,像《淪落人》般雖然電影拍得不錯,但不看導演名字,你或許以為這是一個六十多歲導演拍的,不像青年導演的作品。誰不知努力的重要?努力就等於有回報嗎?有些行業問題,跟你努力與否無關。再看看其他地方的新晉導演,創新意味遠高於香港導演,用Iphone拍的、大玩銀幕比例等。而四五年前起,不少人用「新新浪潮」來形容「鮮浪潮」或「首部劇情電影計劃」出身的導演新作。
有關對策,至今仍然不足,部份行業前輩及評論人過於強調現有措施的成效,自從「鮮浪潮」略有成績後,部份評論人高呼新一輪浪潮的誕生。文:袁廸旗 約十年前,部份香港影評人用「特區新浪潮」來形容當時的新導演如郭子健、黃真真的湧現。後來西班牙流感在你20歲時出現,兩年内死了5000萬人。
但現在挺過了或許是最壞的時段,你是否感覺到原來這個世界本來就是如此,一定就會有好有壞?人世間有我們喜歡常數(Constant),但一定也有變數(Variables)。但因爲這個世界大,人多,想法不同的分歧力量特別多,所以一定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事。但老天要刮颶風它就刮,要地震它就地震,要洪水猛獸它就洪水猛獸,就算你能精準預測,它還是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發生。所以凡事真是有得必有失,有失必有得。
這或許就是數學裡所説的「混沌理論」(Chaos Theory)?人類數百年來想盡辦法要預測天氣或地震,以爲因此可以控制我們在不同天象裡的脆弱生命。Photo Crediy:林富元 3. 從幾個地方停車場塞爆,就知道人類還繼續堅韌地生活著 加州的居家隔離,是允許外出採購辦事的。
我們每天帶牠爬山健行將近兩小時(這個習慣好像養成了),牠好像賺到了。等到你39歲的時候,二次大戰來了,7500萬人因之而死。但從整體矽谷人來看,大概有這幾個感覺: 1. 科技城可以在隔離時還繼續發揮功能,就是因爲科技的到位 你可以在網上買東西看電影,這都不是忽然閒發生的,而是至少60年積累科學技術大量進步的結果。其實只要你本人不吹毛求疵,不要鷄蛋裡挑骨頭,大部分在辦公室的工作都可以透過網路完成。
於是我們矽谷人,集體展開了幾個月別開生面的工作與生活。不明原因的病毒,就是21世紀的另一種洪水猛獸,今後説不定只會越來越多、越來越頻繁?它必然是我們這代人以及我們下一代,必須隨時面對的新變數。但不到兩周,股票又猛彈。而我們在這些方面也的確獲取了很大程度的進步,每天能精確的預測溫度風向以及是否下雨。
後來火燒到各地自家門口,每個人的看法與態度就不一樣了。世界科技中心「矽谷」封城時期的工作與生活 美國確實是個很有意思的地方,一方面我們每天看新聞裡,川普與他的老白男團發表自大的言論(有時候胡説八道),會誤以爲美國怎麽變得如此鬆垮垮?但另一方面又看到各地人民蜂擁而起,自動自發擔任服務的義工,他們無怨無悔的投入奉獻,令人清楚地感覺美國精神的可愛。
「家得寶」是美國最大的五金行,每一間都有一個足球場大,從水龍頭到浴缸,從院子掃把到墻壁石磚,應有盡有。4. 每個人都在這段時間更體會健康與清潔的重要,希望未來進入一個更健康乾净的地球社會 有誰會説他這段時間洗手跟以前一樣多次?這麽好的習慣,我們居然需要靠疫情這玩意兒當頭棒喝才醒悟。
朋友寄來一篇也是轉發的短文,説的很好,特別適合我們這些在矽谷居家隔離的人分享: 如果你是1900年出生的,你14歲時世界第一次大戰發生,死了2200萬人。因爲將近兩個月沒人使用球場,空氣新鮮,綠草如茵,絕對是我參加俱樂部20餘年以來場地狀況最好的時刻。農曆春節之前武漢封城,全球大家隔岸觀火,也有各種評論。所以疫情爆發之後,股市大跌,搞得衆説紛紛,人心惶惶。我一個好友在波音公司(Boeing, BA)股票跌到90塊的時候出手買了一堆,一周之後160塊賣出。君不見威尼斯混濁的水道清晰了,印度恆河乾净了,洛杉磯與北京都看得到藍天,各種大小動物都在四處大搖大擺閒逛了
上述我最有興趣的就是「政治文化論」。但是他們都忽略或者錯認了一點,是「政治體制培育出政治文化」,而不是「政治文化培育出政治體制」。
民主需要各種要時間成長發展的條件(但說不清楚哪些條件、多少時間)才能推行,不然只能永遠獨裁的「民主條件論」。但是,中國文化既然本來就沒有西方那種民主政治文化,人民也沒有民主體制的政治文化,因此追求民主自然徒勞無功,而國民黨政府會實行極權獨裁也只是為了適合人民和文化。
所以為此負責者是創造並持續這套文化的人民,而非實行威權壓迫的獨裁者。學生時代,我最常聽聞的論點就是中國「文化」的相關論述,這個說法一直具有某種程度的說服力,過往在學院裡面遇到不少師長學友,許多人都接受了這套倒果為因的保守修辭。
從民主帶來混亂不安,所以不能推行民主的「政治衰敗論」。吳乃德這本《台灣最好的時刻,1977-1987》就是一本撰寫「台灣民族歷史記憶」的記憶之書,也是一本摶成民族的史書。沒有民主政治文化,就不適合有民主政治。而除了理解這段歷史記憶對於民主台灣的凝聚與重要性外,這本書也是本粉碎「華人世界反對民主、支持獨裁極權的一百種荒謬理由」、非常適合眼下閱讀的民主啟蒙讀物。
再起的民主啟蒙 每當台灣人追思這段歷史記憶,將會鞏固台灣民族的向心力,進行民主的再啟蒙。而藉由記憶共同的苦難過去、豐富傳統和高貴光榮之歷史,則會使這個民族累積持續形成、強化的共同社會資本、條件與希望,並使人們為此犧牲個人,為了未來而為之奮鬥。
「台灣最好的時刻」 藉由書寫,他將這段歷史轉化成一段具有意義、值得永續紀念與反芻的歷史記憶,沒有這些參與者們的犧牲奉獻、無私精神,振動並引起富有正義感的台灣人民的共鳴,帶動歷史軌道的轉向,那麼即使台灣具有政治學理論解釋的再多民主轉型背景條件,不管是經濟發展、社會變遷還是國際背景,都不會有民主化,「人的精神與理念」才是帶動台灣民主化的最關鍵原因。既然中國文化沒有民主政治,那就必須等到中國文化發展出適合中國文化的民主政治文化才行,但是何時會產生?又由誰判斷已經產生且可以推行了呢?這背後不說的是,做出決斷者不是學者、人民和追求民主的人們,而是獨裁者。
民主不是只有政黨政治、制衡理論的西方民主(美國議員表示民主世界都可以用),而是可以選擇民族主義意淫卻空洞無物的「中國式民主」。人民沒有民主文化,所以沒有辦法也不該實行民主,直到某一天被認為有「民主政治文化」(不知道哪天也不知道是誰認定)了,才能實行民主的「政治文化論」。
而民主運動參與者和台灣人民展現出的高貴精神與情感,展現出了高度的同情、同理心和正義感,才使得民主運動在面對蔣經國大逮捕後,不似「自由中國事件」般被當局消滅,而是齊心協力延續和擴大民主運動,形成一股沛然莫之能禦的潮流,最終促使內外交迫、無處可退的獨裁者蔣經國,為了保全自身與身後之事對民主潮流退讓,而非對其歌功頌德的學者所言,是成就了民主的轉型英雄。但歷史卻是將各種不堪聞問且瑣碎的真相組織起來,加以還原,並公諸世人、用以攻破神話與記憶的武器。因為文化本是生活的產物,若生活中沒有實行民主,本來就不會誕生出適合民主體制的政治文化。簡言之,是生活在這套不適合民主的文化中的人民不夠格,不是獨裁者的錯。
各種光怪陸離的「反動的修辭」,見諸過去與現在,迄今仍是反民主論者最愛用的論調。「某一政治制度需要某種特定政治文化」實是倒果為因的保守修辭,政治制度必須先進入該文化,才有機會與該文化交媾,讓該文化變成能夠支持該體制的政治文化,人民變成支持該政治體制的人民。
文:百噸 「自由最終會勝利。要有民主,必須等到人民具有民主文化。
他記錄並詮釋美麗島事件及其前後這段過去,不僅指出美麗島事件作為台灣民主化的重要性與轉捩點,也記錄下了當時的民主運動參與者、台灣人民乃至於獨裁者和反對者的精神樣貌。這些學者認為,只有當中國文化與民主做出「有機的創造性轉化」,那麼適合中國文化的民主體制就會誕生。